2025年,
品牌升級已從單純的視覺煥新,演進為一場關于價值傳遞、生態構建與全球化布局的深度變革。在全球知名品牌如Google、Amazon和OpenAI集體更換品牌標識的浪潮下,企業面臨的不僅是設計風格的轉變,更是如何在新消費時代構建持久品牌價值的戰略挑戰。
品牌升級的核心,已經從“看起來不同”走向“本質上不同”。
一、數智化轉型重構品牌內涵
AI技術正重塑品牌與用戶連接的底層邏輯。當下,DeepSeek、豆包等國產大模型的崛起,使品牌傳播從“企業定義”轉向“數據驅動+文化共情”的生態化表達。
品牌內涵已超越功能價值,演變為融合技術能力、文化共識與商業效率的智能生命體。
據《2025中國新消費品牌勢能創新增長研究白皮書》顯示,95%的成功案例依賴KOL種草、IP聯名等輕量化傳播,而非傳統硬廣。比如三頓半通過返航計劃和UGC內容實現45億估值,印證了數智化時代品牌建設的新路徑。
品牌升級的關鍵在于利用AI工具實現從產品研發到客戶服務的全價值鏈參與,而非僅僅將技術作為點綴。
二、極簡主義與動態識別成為設計主流
全球品牌標識呈現明顯的極簡趨勢:無襯線字體、幾何結構、大色塊與漸層色彩成為首選。這背后是“數位優先”與“系統設計思維”的邏輯——品牌識別需適應從手機、手表到車載系統等多樣化裝置。
動態識別系統的重要性日益凸顯。品牌標志不再只是靜態符號,而需在影片、動畫、互動式介面中有效運作。以普羅品牌為ADATA旗下子品牌TRUSTA設計的3D視覺語言為例,通過增添空間感與現代感,即使在快節奏的媒體環境中也能抓住目光。
設計的關鍵平衡在于:既確保數位適應性,又避免過度簡化導致的情感流失。Jaguar在2012年將“飛躍美洲豹”改為極簡豹頭剪影的市場冷遇,就是過度追求趨勢而忽視品牌情感的典型教訓。
三、全球化布局與本地化深耕并重
中國消費電子品牌正從“規模擴張”轉向“質量與品牌升級”。根據Omdia數據,從2020年二季度到2025年二季度,中國品牌在海外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從43%提升到55%。
成功品牌的共同點是采取“全球化布局+本地化運營”雙軌策略。
小米針對全球不同市場制定了差異化的競爭策略:在拉美、非洲等新興市場擴大規模;在歐洲、東南亞等成熟市場則提升高端機占比。Babycare副總裁聶晶指出,長期主義需要“從難度高、回報慢但標準清晰的市場入手,建立可驗證可復制的國際化品牌發展之路”。
出海戰略的本質*不是把同質化產品帶到海外,而是把差異化體驗帶給用戶,正如CATLINK創始人張曉林強調的那樣。
四、情感化與可持續性成為品牌新語言
麥當勞中國市場營銷副總裁閆定華認為,由“信任、情感、習慣”共同構筑的“熟人關系”,才是品牌又寬又深、無法復制的護城河。當前品牌升級更加注重情感價值的塑造。
可持續性已成為品牌的核心責任。汎羽品牌企劃設計有限公司明確表示,他們致力於提供符合環境責任的設計解決方案。養生堂化妝品總經理吳依凡則指出:“產品是最大的確定性,好產品是1,營銷是后面的0”。
成功案例表明,品牌升級不是舍棄原有情感資產,而是在既有文化土壤上成長出新的枝節。普羅品牌在為Qburger打造永續形象時,保留了標志性的小雞符號,并延伸原有品牌風格,讓視覺具有記憶延續性。
總結
品牌升級不再是周期性的形象更新,而是持續的價值重塑過程。從百雀羚通過“草本新科技+文化賦能”重塑美妝價值,到小米構建“人車家全生態”的全球化布局,成功案例均證明:
未來品牌競爭的關鍵,在于能否平衡技術創新與情感連接,在全球視野與本地化深耕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。正如ZIPPO中國CMO高婧文所言:“差異化,不是你多做了什么,而是你選擇不做什么”。
尼高vi設計公司成立于2007年,是專業的vi設計、品牌設計、企業形象設計的深圳vi設計公司,擁有豐富的品牌v設計、企業CI設計經驗,詳情可査看的品牌vi設計升級案例。